無論是疫情、戰爭,或是自然災害,有一點是確定的:中斷是不可避免的。對於資訊安全專業人員而言,真正重要的問題是:您的網路是否已準備好,在危機下仍能安全維持營運?
為了確保業務不中斷,您可以採取兩種核心策略:
- 擴充 VPN 容量以支援遠端連線
- 採用安全存取服務邊緣(SASE)解決方案
這兩種方式都可行,但各自有優勢與限制。選擇的不同,可能讓企業達到萬全準備,或相反地,暴露於重大的營運風險之中。
在探討解決方案之前,先退一步思考:您現在的思維是戰術層面還是策略層面?
戰術性的反應可能是:「我們現在急需更多 VPN 容量。」
策略性的思考則應該是:「我們如何建立具韌性且可擴展的遠端存取架構,讓企業在任何危機下都能持續營運?」
這樣的區分非常重要,因為戰術解法能處理當下的燃眉之急,而策略性規劃則能打造一個可因應多種情境的長期架構。這並不是要全面取代現有有效的措施,而是要在危機發生時,透過互補性的方式強化整體防護與韌性。
傳統路徑:VPN 設備擴充
增加更多 VPN 設備是一個典型的決策,往往也是許多資安長(CISO)的直覺反應。這確實能直接解決「遠端存取容量不足」的當下問題,在一般情況下也能有效運作。然而,從企業持續營運的戰略角度來看,這種做法卻引發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限制:
- 我要在現有資料中心擴充容量,還是建立異地備援?
- 要繼續使用現有的 VPN 供應商,還是導入第二家?
- 新增 VPN 是否會讓架構更複雜,進而引入潛在的安全漏洞?
- 我的 IT 團隊需要投入多少額外時間來維護這些新增加的 VPN?
這些都是必須正視的關鍵問題。若選擇在現有資料中心擴充容量,效果良好,但前提是資料中心本身不是問題核心。同樣地,新增另一家 VPN 供應商雖然可行,但卻意味著員工需要安裝新的代理程式、學習新的操作介面使得緊急架構變得更加複雜與昂貴。當公司高層要求合理化這些額外支出時,是否能夠自圓其說?
如果您的 IT 團隊傾向於自行掌握基礎架構,那麼這些問題值得被逐一解答;然而,對多數企業而言,解決這些挑戰的成本與負擔,往往會驅使他們尋找其他更具彈性的解決方案。
SASE 的戰略優勢
SASE(安全存取服務邊緣)代表了一種根本性的戰略方法,用於在營運挑戰下提供遠端存取與網路安全。它不僅僅解決容量問題,更回應了更廣泛的核心挑戰:
無論員工身處何地、面對何種危機,如何安全連接企業資源?
這種戰略性方法可預先應對多種情境,不僅包含遠端工作,還涵蓋據點中斷、供應鏈中斷以及持續演變的安全威脅。透過 SASE,企業能快速連接數以千計的使用者與新設分支據點,並確保一致的安全防護。
設想:當主要資料中心因淹水停擺、同時後備計畫又遭遇網路攻擊時,傳統 VPN 會讓您陷入多重危機的應變混亂,而 SASE 則能自動將使用者導向未受影響的節點,過程全程無縫,無需人工干預。
SASE 將多項安全解決方案整合為單一雲端服務:
- 安全網路閘道(SWG)
- 零信任網路存取(ZTNA)
- SaaS 安全
- 防火牆即服務(FWaaS)
由於採用雲端交付,SASE 能確保員工無論在辦公室或遠端工作,都能維持一致的安全態勢。
同時,雲端交付意味著方案能隨需求快速擴展,支援更多使用者與據點,無需昂貴的採購流程或繁瑣的維護。更重要的是,SASE 作為一個融合式服務,能將多種防護集中管理於單一雲端控制台。
戰略優勢在導入過程中表露無遺:
- VPN 擴充需要分散的採購、部署與維運流程;
- SASE 則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,隨需即擴展,讓團隊從危機救火轉向政策管理,在既有架構內持續優化。
危機應變下的辦公室安全:SD-WAN
那麼,辦公室呢?在某些危機情境中,如何確保辦公室仍能安全有效運作可能至關重要。SASE 在這方面同樣提供解方:
透過 SD-WAN,能夠最佳化辦公室內所有可用 ISP 連線的流量導向,確保頻寬與效能最大化。
此外,SD-WAN 還能自動進行故障切換(failover),在任一連線中斷時,立即切換至其他連線,確保企業應用服務持續不中斷。
若 SASE 的戰略優勢與您的 營運持續目標相契合,那麼接下來的關鍵議題就是如何推動導入。
並非所有 SASE 解決方案都相同,真正的韌性取決於底層架構。
Check Point 提供:
- 混合架構:裝置端與雲端安全並行,使用者可直接安全上網,效能較他牌快 10 倍。
- 全球覆蓋:80+ 個 PoP(服務節點),確保使用者隨時都有高速、安全的接入點。
- 精簡管理:透過 Infinity Portal 的單一儀表板,完整掌握使用者與政策控管。
- 無需大規模替換:與現有基礎架構無縫整合,讓 SASE 靈活適配您的需求。
別等危機來臨,才測試網路的極限。
立即體驗 Check Point SASE,打造韌性、無懼危機的營運持續計畫。
預約 Demo,馬上行動!
以上文章轉載自CheckPoint官方網站By Ian Paul |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